首页 > 奇门课堂 > 信息课堂

“内卷”的真相:当教育从“育人”异化为“筛选”

当我们的孩子埋头于似乎永远写不完的作业,当“鸡娃”成为一代父母的集体症候,我们是否问过:这一切的尽头到底是什么?本文试图揭示,这场全民焦虑的背后,是一场深刻的文明逻辑错位。而解开困局的钥匙,正藏在被我们遗忘的古老智慧里。

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累,却越来越难以感受到成长的喜悦?为什么教育投入越来越大,家长的焦虑却不降反增?

因为,今天我们集体经历的这场激烈竞赛,其本质已不再是古典意义上的“教育”,而是一场由现代社会发展出的、冷酷而精确的 “社会分层筛选” 。要理解这一切为何发生,以及如何走出困局,我们必须回到文明的底层逻辑,进行一场正本清源的辨析。

一、被混淆的“阴阳”与被遗忘的“三”

许多人知道,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(0/1)思想,源于莱布尼茨对《周易》阴阳理论的启发。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的误解:认为非此即彼的“二元对立”思维也是我们文化的主流。

这是一个必须澄清的根本性混淆。

  1. 华夏的“阴阳”≠ 西方的“二元对立”

    前者是生命的一体两面,后者是世界的永久分裂

    • 华夏阴阳观:核心是 “阴阳和合” ,强调互根、转化与动态平衡。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二者共同生成和谐的整体。

    • 西方二元论:核心是 “对立与割裂” (如精神/物质、主体/客体),强调矛盾与不可通约性。

  2. 文明的“活化石”与“演化分支”

    彝族十月历正是一个关键的参照系。它与《周易》体系一样,同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天文历法系统,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保存并演化着阴阳五行的智慧。这恰恰证明,西方二元论就如同这个历法系统的一个远方分支:它们可能都从古老的东方母体中汲取了最初的灵感(如二进制与阴阳的关系),但在其本土环境中演化成了一套更简化、更具对抗性的思维模式后人发现了这个渊源,绝不代表其演化后的形态就是源头本身。

  3. “三”才是华夏秩序的基石

    老子明示“三生万物”,《周易》八卦更是以 “三爻” 成卦。为何是三?因为三是物质存在的核心规律(当下的粒子态才是有形的物质现实,当下有钱才是真的有钱,过去曾经有钱,将来也会有钱都是虚的),这也是有序世界的基准法则,更是华夏伦理的坐标,一爻代表天,是规律与灵魂的归处;二爻代表地,是物质与肉体的归宿;三爻代表人,是天地交汇的 “当下”——活着,才是人。这才是我们文明认知世界的元代码——一个始于“三”的、包容的、立体的有机系统,其复杂性与生命力远非后来的简化分支可比。

二、秩序的嬗变:从“家国天下”的三元到“国家-个人”的二元

在“三”的法则下,传统社会构建了 “家-国-天下” 的同心圆伦理秩序。个人价值在其中是多元、立体且稳固的。

然而,近现代以来,那套在西方演化出的 “二元对立”简化框架(国家vs个人、资本vs劳动)覆盖了我们的原生系统。丰盈的“家-国-天下”被压缩为 “国家与个人” 的直面相对;个人失去了“家”的缓冲与“天下”的寄托,赤裸地暴露在宏大结构中。

三、教育的异化:当“三才之才”降维为“二元之器”

这套“二元”框架,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本质性异化。

  1. 目标的降维:从“参赞化育”到“零件生产”
    传统教育旨在培养通晓“天地人”三才之道的君子,即能 “参赞天地之化育” 的、完整的人。而在“国家-资本”的二元逻辑下,教育的目标被窄化为服务于国家机器的“人力资源”和资本增值的“劳动力商品”。其产品不再是“人”,而是标准化的 “零件”

  2. 逻辑的物化:在二元夹缝中消失的“人”
    在“资本-劳动”的二元对立中,人必然被物化为 “生产要素” 。教育在此逻辑下,不再是“育人”的形而上学,而是投资“人力资本”的形而下经济学。“没把人当人”,是这一简化逻辑的冰冷必然。

四、内卷的真相:在单一维度上的绝望竞速

当立体的“三”被平面的“二”所取代,内卷便成为系统性的必然。

  • 价值坐标的扁平化:在“家-国-天下”的体系中,一个人的价值是多元的。而当价值坐标坍缩为 “国家与资本共同定义的竞争位次” 这单一维度时,所有人便被驱赶上同一条跑道。

  • “筛选”游戏的本质:教育由此从“培养人”的农业模型,异化为 “筛选零件” 的工业流水线。“内卷”,便是在这条狭窄赛道上,所有人不断加速却无人能真正脱颖而出的 “无效增长”

五、破局思路:唤醒“三”的记忆,重建人的维度

解局之道,在于一场认知的“升维”革命。

  1. 哲学上的正名:必须厘清,阴阳和合而生“三”是我们的根;二元对立是其演化出的一个远方分支,而非源头。我们不应用一个简化分支的逻辑,来评判和取代自身的母体系统。

  2. 重构“三才”价值坐标:主动挣脱单一竞赛。一个人的成功,应体现在 “天”(精神追求)、“地”(家庭与社群)、“人”(社会职责)三个维度的和谐与充盈。这三者共同构成的立体生命,才是教育的真正旨归。

  3. 守护数字时代的精神家园:正如火星阁的使命是在数字混沌中建立有序的“精神仓廪”,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在内心与现实中,坚决地守护那片不被单一竞赛规则侵蚀的“自留地”,让被简化的灵魂恢复其固有的深度与广度。

课堂结语:
我们并非失去了智慧的源头,而是一度用远方分支的尺子,丈量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母体。教育的内卷,是“三生万物”的有机世界被“二元对立”的简化框架所挤压后的应激反应。真正的破局,始于我们清晰地辨认出那条属于自己的、始于“三”而通向“万物”的来时路,并在“天地人”的古老坐标中,重新安放那个丰盈而完整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