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朝宣统年间的《项城县志》中,有一处明确记载,如今的火星阁,旧时又名 “天德寨”,坐落于老县城东北二十八里处。天德寨始建于同治二年(1863 年),由武生田连三倡捐创修,宣统三年(1911 年)监生田淑闵重修。可如今你若前往这片土地,向路边的老乡打听 “天德寨”,几乎没人知道,大伙儿嘴里念叨的,只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儿——火皇阁。
这名字的背后,藏着一段始于上古的民间记忆。老辈子人都这么传:上古时期的九天玄女曾驻守在这片高台日夜守护着一团天火不灭。正是这团火,给先民带来了黑暗中的光明、寒冬里的温暖,更让他们告别了生食的蛮荒,吃上了烤熟的食物。为了感念这份恩德,人们尊称九天玄女为 “火皇”,而她守护火种的高台,自然就被唤作了 “火皇阁”。
这一名称确实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火种保存实践:先民在水草丰茂的平原高台搭建棚子保存天火,形成 “阁” 的雏形。这种建筑形制(底层透空、四周设回廊)既符合《考工记》中 “阁,所以止扉也” 的功能定义,又承载着 “火祖” 崇拜的原始记忆。当人工取火普及后,火皇阁从实用设施演变为纪念性建筑,最终在明清时期与灶王爷信仰合流,成为兼具祭祀与议事功能的文化空间。
至于县志里提到的 “天德寨”,倒也不是凭空而来。这一名称体现了儒家 “火德配天” 的正统思想 —— 火皇守护火种的德行被上升到 “天德” 高度,与《周易》“离卦” 象征的光明、文明相呼应。可老百姓认的从不是 “雅致”,而是 “实在理儿”:寒冬里是谁守着火星不熄?迷茫时是谁教会人用火取暖?答案只有一个 —— 火皇。所以任凭官方如何更名,“火皇阁” 这三个字,早已像烙印般刻进了世代相传的记忆里,成了无法替代的文化符号。
随着时间流转,关于火皇阁的传说愈发奇幻。有人说,在历史上的战乱、灾荒等劫难中,火皇阁曾数次隐遁于虚空之中,仿佛从未存在过;唯有心怀纯粹、与火皇有 “缘” 的人,才能在特定时刻看见它的踪迹,甚至有机会踏入阁内的特殊空间。
只是九天玄女见后世人心渐渐浮躁,杂念、贪念、嗔怨丛生,便在阁底种下了一株赤焰莲。这莲花不生凡土、不饮凡水,专以人间的贪嗔痴怨为 “养分”,默默消解着世人的 “赘余” 之心。同时,她还为火皇阁立下了三条铁律,成了踏入阁中者必须遵循的准则:
- 非缘不至:唯有内心 “心火”(即纯粹的信念、澄澈的初心)飘摇到临界状态的人,才能看见火皇阁的大门 —— 心不诚者、念不纯者,纵是近在咫尺,也难觅其踪。
- 等价焚赎:若想在阁中获得内心的清明,必须以 “等价交换” 的方式,舍弃自身的 “赘余” 杂念:
- 舍三寸焦虑,可换一夜安稳睡眠;
- 弃七分痴念(对虚妄事物的执着),能获三日专注心境;
- 剥全副虚荣(对名利、面子的贪恋),方得一身自在从容。
- 当归守衡:火皇阁的阁主名为 “当归”,无喜无悲、无情无欲,手中执掌着九天玄女留下的 “心火秤”。这秤不称金银、不量重物,专 “称魂量念”—— 称量来人心中的杂念与初心,分毫不会偏差,以此判定其是否符合 “焚赎” 的资格。
- 定神砂:以月魄凝成的露水、日精聚成的光辉为原料,再辅以历代来客舍弃杂念后留下的 “释然” 之情酿造而成。饮下定神砂,便如泪水浸润心湖,能荡平所有浮躁波澜,让人瞬间找回内心的平静。
- 炼情炉:凡是来客愿意舍弃的执念、痴念,都会被投入这尊炉中。经过心火煅烧,这些杂念不会化为灰烬,反而会凝结成 “心源琉璃”—— 晶莹剔透,映照着本心。这些琉璃会被一一嵌在阁顶,化作一盏盏不灭的明灯,既照亮阁宇,也象征着世人对 “初心” 的坚守。
- 镜廊:阁中有一条长廊,两侧摆满了千面水镜。每一面镜子都能照出人的前世今生,映出那些缠绕心头的孽缘、未竟的遗憾。唯有能坦然走完镜廊、直面过往的人,才能在长廊尽头看见自己最本真的模样 —— 无关身份、无关名利,只余纯粹的 “本心”。
九天玄女还留下了一句遗训,刻在阁内的石壁上,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辨:“心火不灭,阁宇永存。焚尽三千缠缚,照见一念本来。” 这句话像一句咒语,也像一份嘱托 —— 只要世人心中的 “心火”(初心、善念)不熄,火皇阁便永远不会消失;唯有烧掉那些缠绕身心的杂念、束缚,才能看见自己最初的愿望与本真。
火皇阁阁主当归也有一个规矩:“以物易物”,每一个前来的人都会被问“尔以何物,换何愿?”
令人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