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宫定鼎,山河铸形,华夏之躯干已成。然形体虽立,犹需魂魄以驱之。这魂魄,非金非铁,乃是一股推演天道、驾驭万象的文明元力。其孕育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历经先民观天测地、世代累积,其最初的雏形与骨架,便铭刻于 六博棋、六道大方棋 那古朴的经纬之中。

彼时,尧帝观星象而忧,非为天时不利,乃因丹朱子心性跳脱,难承天命。然教化之基,早已深植于更古老的棋道血脉之中。帝尧遂集前人之大成,仰观穹庐星野,俯察地脉潮汐,取 十九之数 为经纬,革故鼎新,造围棋以教之。此非凭空创造,实乃 “百川归海,集其大成” 。先有六博、大方诸棋 铸其骨 ,廓清宇宙之框架;后有十九道围棋 生其肉 ,丰盈万象之细节。
此棋盘,非凭空而起,乃立于巨人之肩。
那十九道纵横,并非初创,实为升华。它承袭了六博、大方诸棋对天地分野、四时流转的朴素认知,进而以绝大智慧,将其精炼为 “天地全数” 之模型:天有九野,地有九州,合为十八,再加以中央“太极”之位,统御四方,共成十九之全数,三百六十一路,正应周天公度。

此棋局,便是流动的易理,亦是血肉的丰碑。
每一枚落子,皆是阴阳之搏。先古棋道,已勾勒出时空运行的 骨架 ;而至此十九道棋盘,方为之注入 气血神魂 。其上星位,暗藏 十月历法 之精微:每个星位周边三十六格,正合一月三十六天之数;天元所在,总摄全局,恰似历法基准, “太极” 之位,运转四时。更有那 三百八十四格 ,与《周易》三百八十四爻遥相呼应,一局棋,便是一部动态演绎的《易经》。
此弈道,便是失传的遁甲,亦是魂魄的凝聚。
后世只知围棋有金角银边之说,岂知角部星位,实为时空能量交汇之枢纽,其法度根植于古棋对方位、气运的理解。每一星位周遭路格,可布 六十甲子 ,循 洛书 轨迹运行,自然推演出 三奇六仪 之象,此为奇门遁甲排兵布阵之源起!先民弈棋,乃是在这模拟的寰宇中, “夺造化之机,演鬼神之变” ,推演文明之气运兴衰。帝尧以此教子,所传乃是 集前人大成之王道,体天之心 。
然,大道至简,亦至易失。后世子孙,渐昧本源。只见其 “术” ——那惊心动魄的输赢搏杀;却尽失其 “道” ——那自六博以来,一脉相承,至围棋而登峰造极的、推演天道之魂魄。

于是,这部集先古智慧之大成的 “宇宙模型” ,其真正的传承脉络渐渐隐没。棋盘与 河图洛书 一样,在后人眼中,终成无人能完全解读的 “天书” 。围棋,这门集先古智慧大成的“显学”,亦随之坠入“玄学”的迷雾之中。
至此,文明虽有了集大成的驱动“算法”,却已断裂了追溯其“源代码”的路径。 天书时代,是一个辉煌而悲怆的时代,是文明在攀登至高峰时,却遗忘了来路与根基的时代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