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传统 > 故事

破解神话还原史实:孙悟空的原型,水怪无支祁的来历

在西游记里,

吴承恩老先生却没有交待孙悟空的来历,

只说他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。

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?

再给大家讲述孙悟空的来历之前,

请让我先讲讲孙悟空的原型:水怪巫支岐

巫支岐也可以写作无支祁

中国神话中的水怪。

他的形状像猿猴,

塌鼻子,凸额头,白头青身,火眼金睛。

大家看他的形象是不是有点熟识?

对,像猿猴,火眼金睛,

跟孙悟空肯定脱不了干系。

巫支岐的头颈长达百尺,

力气超过九头大象,

常在淮水兴风作浪,

危害百姓。

 

禹为了治理洪水,

三次到过桐柏山。

可是,每次桐柏山都狂风大作,

电闪雷鸣,山石号叫,树木惊鸣,土伯壅川,天老进兵。

有一股看不见的暴虐力量,

阻止禹动工治水。

禹后来知道遇到妖怪了,

非常生气,

召集诸神和各部落首领开会,

让夔龙去扫除妖孽。

这时,桐柏山,以及附近诸山的部落首领,

唯恐双方打起仗来祸及自己,

都面露惧色,

恳请禹收回除妖的命令。

看到鸿蒙氏、商章氏、兜卢氏、犂娄氏等部落首领临战怯阵,不愿出力,

禹把这些人都关了起来。

这才知道:

原来他们包庇的妖怪是淮涡水怪——无支祁。

现代社会,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,所谓妖魔鬼怪根本不存在。

神话传说,都是以讹传讹。

不过,风雷相信,所有传说都有源头。

那么,无支祁的源头是什么呢?

风雷认为,

其实,“无支祁”本义应该是“五至七”;

“猴”的本义应该是“侯”。

七十二变本义是七十二候。

这里根本没有什么鬼怪。

这三个关键字连起来,

讲述的是大禹根据季节变化,治理淮河的故事。

当时的场景,大禹应该说的是,“五至七月,因为气候变化,淮河流域洪水泛滥,水患厉害”。

这个时候,怪罪于地方首领疏导不利。

于是督促他们在旱季的时候,赶快清淤、挖泥、疏通河道,引淮入海。

后来,江淮地区的洪水果然被驯服了。

说到这,再讲讲为啥是“五至七月”洪水泛滥。

历史学家已经证明,夏朝及夏朝以前,民间采用的是十月历。

从冬至起36天为一月,依次类推。

五至七月大概就是从阳历的5月底到8月,

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江淮地区的雨季。

《河图》第一句: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,

说的就是这个雨季。

然后再说七十二变。

稍微懂点历法的应该都知道,

一年二十四节气,一气三侯,共七十二候。

也就是七十二变化。

大禹表述的本义应该就是根据季节变化去治理,

赶在旱季疏通河道,

就能预防雨季的洪灾。

老百姓不懂,

听成了无支祁是个猴,

洪水泛滥都是因为它。

现在被禹王给制服了。

禹王号召大家打井挖河,

就是为了镇压封印这个妖怪。

 

无支祁的故事,

至少流传了很多年以后,

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,

现代学者大都认为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,

后来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是无支祁的化身。

 

大禹治水,反应了我国古代领袖的超级智慧。

也说明了古代历法的演变过程。

有些民间传说中的神话,

原来本身是科学的,

被老百姓传的神了,

领导者也正好顺势坐上神坛,

因为他们发现蒙昧的老百姓更好领导。

后来的统治者就干脆直接造神,

用奴化教育替代智慧教育,

因为你把他教的跟你一样聪明之后,

他就不听话了!

能力大,后浪就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,

所以统治者巴不得老百姓都不懂,

甚至玩手段,玩套路,

商君书上说,一民,愚民,疲民,弱民,统治者才安稳。

实际操作中,

却造成上层统治阶级越来越脱离大众,

最后陷入孤立,

统治力量也消耗殆尽。

形成了朝代更迭的死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