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桥中幡的来历

幡是旗的一种,

尺寸有大小之别。

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,

最强大的武器要数“幡”类法宝。

比如女娲娘娘的招妖幡

招妖幡是三皇之首圣人女娲的法宝,

只要摇动就能召唤天下妖族,

前来听命,

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柄,

是天下生灵共主的象征。

盘古幡

盘古幡在洪荒小说中是开天至宝盘古斧所化,

但封神中并没有这种说法,

而是本来就存在的。

盘古幡挥动开来,

具有撕裂鸿蒙混沌之威、

粉碎诸天时空之力、

统御万法奥义之功、

开辟天地寰宇之能,

威力堪称惊天动地,

是元始天尊的本命法宝。

其实,

幡的作用就是号召和指令,

其威力根本不在物件本身。

幡只是信息能量传递的符号和媒介。

比如中幡早年叫“大督旗”,

又叫“大执式”,

用于军队的仪仗,指挥等;

中幡起源于唐、宋年间,

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;

明、清时期,逐渐演变成帝王仪仗队

行军、打猎时龙旗;

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,

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,

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,

鼓舞三军斗志。

清乾隆年间,

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,

耍起来更是好看。

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,

显得更加威武庄重,故名大执事。

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,

庆祝重要庆典;

后来传到民间,

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。

中幡的来历

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(10米多)的竹竿,竿顶悬挂着标旗,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,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。中幡分为单练、双人对练和集体练,动作有50多个。表演者或顶幡上额,或伸臂托塔,惊险动作连连不断,但始终幡不离身,竿不落地。十余米高、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、肩上、脑门、下巴、项背等处上下飞舞、交替腾挪。

中幡表演要求稳、准、快,手眼配合一致。在表演时,表演者用手掌、手背、肩膀、额头、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、顶、牙剑、脑剑、单山等动作,不断晃动、抛起、落下。中幡表演,以扔得高,立得稳为准则。表演者或顶幡上额,或伸臂托塔,惊险动作连连不断,但始终幡不离身,竿不落地。十余米高、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、肩上、脑门、下巴、项背等处上下飞舞、交替腾挪。表演中,幡面彩绸迎风招展,幡顶铜铃叮咚作响。

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缩影,北京天桥中幡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,被世人关注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0-01-08  所属分类:手艺
标签:中幡的来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