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《道德经》到底在讲什么?
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,被誉为万经之王,对传统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
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,阐述了一个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大纲,可以说中国文化是“道”、“德”文化。

大家都知道《道德经》是一部好书,却很少有人能明白,它到底好在哪里?

风雷用老子的话来回答就是:治大国若烹小鲜。就是说,你若是读懂了《道德经》,治理国家就像炒个小菜一样简单。

如此神奇!

那么,到底什么才是道呢?老子说,道可道,非常道。道啊,是看不全,听不全,摸不全的。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
于是,大家也都云里雾里的,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了。所以,后世之人,都不敢声称自己真正懂得道德经,更不敢改变其中的内容。

因为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,每个人的理解也都不能代表老子,所以你话一出口就是错了。因此,人们对道德经的认识依然停留在2500年前,没有“现代化”,经典就这样被“神话”了。

老子说: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

由此得知,老子所言之道就是《易经》的”易“,《道德经》可以说是《易》的说明书。他所谓的道跟后世定义的宇宙意思差不多,”天下四方曰宇;古往今来曰宙“,宇宙就是包含了所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。宇宙的存在具有无限性,所以老子自己也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,只能给它一个权宜之称叫做”道“。实际上,”道“就是宇宙观中的大局观,是一个辩证统一的“周期性”变化,而且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。这其实就是把易经中的”变易、不易、简易“的概念阐述一下而已。

有人说老子处在当时西周社会,看透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纷争,都是由于圣人、礼仪、法令、欲望、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,所以他提出顺应自然,无为而治、回归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。

这种把老子当成为愤青的判断,显然是错误的。

其实,现代人也应该有所感触,高科技、工业化、大数据带来了便利,也带来很多弊端。大数据杀熟,工业化污染,让现代人不由得怀念和向往那种纯天然、无污染的原始朴素生活。

发展变化和循环轮回是宇宙最基本的规律,任何流行泛滥的事物都会被人无视,流行过去成了稀缺时又会被人重新追忆,这是人之常情。

老子也是人,他不仅自己怀念过去,还能通过自身感受归纳总结出人们的共情,也就是看透了社会发展规律总是随着大众情感的转移而转移。

不明就里的人理解为把官员比作了厨子,把君王看作了厨师长,厨师长宏观调控,厨子们具体执行。甚至还有人细究老子说的小鲜到底是小鱼,还是小菜。

事实上,老子表达的意思,国家国家,一个国也跟一个家是一样地。

老子说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所谓刍狗,即是祭祀时草扎的狗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你别看祭祀时,人们把刍狗摆在高高的祭台上,祭祀完后刍狗又是废草一堆。就是说,那些高高在上的圣人,在大自然面前也跟百姓是一样的。

老子还说: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古人用陶土做陶器,比如碗或者壶,中空的部分叫做无,有这个“无”,才能发挥盛饭盛水的作用;还比如凿一间窑洞,同样有了中间的空,才能发挥屋子的作用,换句话说,我们住房住的是“空”间。因此,老子得出一个结论: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有之以为利,就是价值,譬如碗有形的部分,无之以为用,就是使用价值,我们真正用碗的时候用的还是“无”的那部分。

有和无密不可分,老子说:有无相生。比如钱,握在自己手里是钱,不花出去它就是一堆废纸,只有把钱花没了才是真正为你所用。使用起来才有使用价值,拿钱买东西,钱花出去,才能换来你想要的东西。

近日,暴雨成灾,引人担忧。现代下雨,古代也下雨,老子那时候也刮风下雨。老子想到了什么呢?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越是凶猛的暴风骤雨,越是不能长久。

天地的这种变化尚且不能长久,何况是人呢?天地的变化尚且无常,何况人世间呢?

开心时刻总是感觉短暂,所以叫做快乐。你所谓拥有的一切,就像这风风雨雨,都是过眼云烟,稍纵即逝。

不过,你也不必悲伤。

俗语讲: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。这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。看似毫不相干,却有个共同点,你都挡不住。所以呢,你要站在天道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,天要下雨,不妨让它下,娘要嫁人,不妨让她嫁。你看不惯的事情,你能阻止吗?你不愿意发生的事情,你能阻止吗?你阻止不了,那就任他自然发生,就合乎天道了。

天道出乎自然,世界本是如此。人生无常,天道有常。不仁就是仁,仁就是不仁;不得仁,又不得不仁。

若是只生不死,恐怕地球上早已人满为患,亦或是恐龙为患,根本就没有人类的机会。推陈才能出新,是残忍,亦是希望。

所以老子说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比如水,生活中处处可见,谈到水,我们会说,可以喝,可以洗澡,可以刷碗。老子怎么说水呢?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 故几于道。老子将水上升到道的层面,以水喻道。

后世庄子讲,道在屎溺,跟老子一脉相承。庄子所讲的屎溺是处众人之所恶,怎么也善利万物吗?是的,屎溺同样也善利万物,有了屎溺变粪土,庄稼、草木就会长得好。

但是人们家里会挂“上善若水”,肯定不会挂“上善若屎”,意思却是一样的。

总的来说,老子《道德经》所讲的,也不过是吃喝拉撒,平常之事。

只不过,老子发现就在这平常事背后,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,将天地万物、自然宇宙,贯穿起来,老子给这条线起了个名字,叫做:道。凡老子所见,皆可以此线穿之。此线不仅贯通天地,亦可贯通古今。因此,老子说: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
总而言之,看道德经不能孤立的看老子,而是要把老子放到西周这个大环境里去看。老子相当于图书管理员,因此他有机会接触周文王和姜子牙共同打造的周易核心思想,可以说他所谓的“道”其实就是易经的核心思想:宇宙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。因为宇宙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,所以,“道”是说不清道不明的,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,你若是说死了那就不是“道”了。这正如佛家讲得那句话:不可说不可说,一说便是错!道德经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此。正所谓法无定法,唯有变法才能适应当下。武术中“以无招胜有招”也是这个道理。

其实道德经的根源还是易经,如果能把易经学了,再回头看道德经就不会感觉老子讲的有多大了。

用现代话说,这是普遍真理,所以才成为传世经典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0-08-23  所属分类:历史渊源
标签:老子《道德经》到底在讲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