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牟县宗亲田金汉还原“曹操石铡” 耗时十年自费万元

 

原文配图: 田金汉老人和他还原的石铡。
 

  暗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铮鸣。中牟县大孟镇草场村,属于三国时期官渡之战的主战场,也是曹操麾下大批军马驻扎、补给的后勤之地。如今该村内,古时金戈铁马的喧嚣已不再,只留下曹操当年发明八棱石铡的传说和印记,依然向人们诉说着那个王图霸业的时代。

  大孟镇草场村76岁的田金汉老人,是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经过十年的寻觅、传承及复制,7月上旬,田金汉最终自费复制成功了传说中曹操当年发明的八棱石铡,使这一当时的“劳作利器”重见天日。

  宝物蒙尘“曹操石铡”淹没在历史尘埃中

  据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及地方史志协会提供的史料记载,曹操大军驻扎官渡时,3000余匹军马的吃喝喂养非常令人头疼,其中最累人的,就是为军马准备口粮——“铡草”这道工序。

  正值士兵一筹莫展之时,曹操偶然间看到当地村民赶着牛拉着石磙轧麦子,便有了主意——村民用圆石磙就能把麦秸碾轧脱粒,如果在石磙上凿出尖棱,兴许可以用更短时间轧碎更多草料。于是,曹操令士兵找来20个石磙,在各个石磙上均凿出8个尖棱。就这样,石铡诞生了。石铡为红石制作,长约二尺三寸,直径一尺八寸,8条棱,两棱间凹槽深两寸多,两端的磙脐直径约3寸、深约1寸。石铡为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节约了人力、争取了时间,被称为“曹操石铡”。

  “官渡之战后,曹操军马所栖之地便成为草场村。”与记者一起前往进行研究的大孟镇镇志编辑雷雨介绍,大战之后,草场村一带农家很少养马,平日劳作也不值得动用石铡,它们只能大材小用地当做磨刀的砺石,天长日久,或被损毁,或者在历次黄河泛滥中淤没地下。

  “1958年茶庵公社修建水电站,需要大量石材做地基,石铡也没能逃过此劫。”雷雨介绍,那年初冬,几个村民将最后一块儿、重约350公斤的石铡装上马车,卸在朱三庄村东南1华里许、高堤河(引黄灌溉北干渠)北侧的水电站工地。

  据当时在水电站工作的小靳庄村民兵队长吴守业回忆,石铡被埋在水电站地基下,填埋约六七米深。由于水电站已拆除多年变为农田,具体位置已无法找寻。

  往事越千年,魏武留下的石铡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消逝了。

  十年磨一铡七旬老汉梦成真

  76岁的田金汉,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一辈子住在草场村,他一直有个梦想:复制一个八棱石铡,把这个关于草场村的传说传承下去。

  早在2006年,田金汉和三子田超奇历经周折,在尉氏县发现了一个可以用于复制石铡的大石磙,便花重金购回。

  一次偶然机会,田超奇结识了河北雕刻之乡曲阳县的知名石匠刘立强,并把他请到了中牟。田金汉拿出自己制作的模型,同刘立强一起设计。由于选料好,经过多日努力,终于今年7月7日将石铡复制成功。复制的石铡长68厘米、直径58厘米、周长188厘米,两侧面为十全十美图形,复制共计花费近万元。

  “复制石铡,是想要后人了解一千多年前的事情。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再不去说,往后谁还会去说,没人知道。”田金汉说出了复制石铡的初衷。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喜爱表示,田金汉不但自己是非遗传承人,现在又将千年前的石铡复制了出来,精神难能可贵。“现在,这个石铡已经被立为郑州市非遗项目《官渡的传说》的承载物。”

  石铡复制成功后,田金汉想把石铡捐献给草场社区,放在醒目的地方,让大家知道这个东西,把那段历史传承下去,让草场村的智慧传说永远流传下去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16-07-20  所属分类:田氏宗亲
标签:曹操石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