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秦赋》:被叛逆期孩子毁掉的吕氏治国方略

历史剧《大秦赋》因为剧情歪曲事实而饱受争议。

不过,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。风雷把它总结为,叛逆期孩子毁掉的吕氏治国方略。

吕氏春秋

战国晚期的吕不韦,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。他由商入政,扶立国君,进入政治高层。他志向宏大,主编《吕氏春秋》,留下了“一字千金”的典故。

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,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,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。吕不韦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、天地为规矩,按照自然准则治理国家,放到现在也具有积极意义。

《贵公》:“天下,非一人之天下也,天下之天下也。阴阳之和,不长一类;甘露时雨,不私一物;万民之主,不阿一人。”《去私》:“天无私覆也,地无私载也,日月无私烛也,四时无私行也。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。”

更重要的是,《吕氏春秋》杂采诸家,但又不死守一家,后人评价各种学说互相冲突是一种缺憾,殊不知按照吕不韦对天地规则的理解,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才符合天道。自然现象本存在着种种冲突,和风细雨和暴风骤雨都是自然天道,那么,人事学说的观点差别,诸子各派的互相矛盾,也可以从自然之道得到正当性证明。

《吕氏春秋》放弃了道家消极一面,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,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。而这种发挥创造则需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。

《吕氏春秋》共分为十二纪、八览、六论,共二十六卷,一百六十篇,二十余万字。内容驳杂,有儒、墨、法、兵、农、纵横、阴阳家等各家思想,所以《汉书·艺文志》等将其列入杂家。在内容上虽然杂,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,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,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。

正如该书《用众》篇所说:“天下无粹白之狐,而有粹白之裘,取之众白也。”《吕氏春秋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,成一家之思想,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,融合各家学说。

《吕氏春秋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,是全书的重要部分,分为《春纪》、《夏纪》、《秋纪》、《冬纪》。每纪都是15篇,共60篇。六十一篇。十二纪者,记十二月令也。本书是在“法天地”的基础上来编辑的,而十二纪是象征“大圜”的天,所以,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。

《春纪》主要讨论养生之道,《夏纪》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,《秋纪》主要讨论军事问题,《冬纪》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。

吕不韦倡导的养生并不是像庄子那样化入自然而消极无为,更不是背离天道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长生,而是保全天道以防夭折。这在当今社会也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。《吕氏春秋》对墨子提倡的“节葬”观念是赞同的。《节丧》篇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:“愈侈其葬,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,生者以相矜尚也。侈靡者以为荣,俭节者以为陋,不以便死为故,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。“

值得称道的是,《吕氏春秋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。“物动则萌,萌而生,生而长,长而大,大而成,成乃衰,衰乃杀,杀乃藏,圜道也。”《观表》篇则认为: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,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,都在不停地运动。比现代物理学的认知早了几千年。《下贤》篇认为,由“精气”(道)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,“与物变化,而无所终穷”。

在社会历史观上,《吕氏春秋》继承了黄老道家的进步历史观,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:“今之于古也,犹古之于后世也。今之于后世,亦犹今之于古也。故审知今,则可知古,知古则可知后,古今前后一也。”这就是说,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,今之视者,亦犹后之视今,无古不成今。了解过去,有助于了解今天。但是,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,恰恰相反,当时代变化了,相应的法规、政策等也应该变化,以适应时代的需要:“无法则乱,守法而弗变则悖;悖乱不可以持国。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……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,变法者因时而化。”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: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,遽契其舟曰:“是吾剑之所以坠。”舟止,从其所契者,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救剑若此,不亦惑乎!荆人欲袭宋,使人先表澭水。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余人,军惊而坏都舍。这两则寓言都见于《察今》。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“刻舟求剑”。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,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《吕氏春秋》的历史观。

《大秦赋》:被叛逆期孩子毁掉的吕氏治国方略

《吕氏春秋》分析了战国时期的纷争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,“一则治,异则乱;一则安,异则危。”只有思想认识统一,才解决天下纷争。

《吕氏春秋》同时融合儒、墨、法、兵众家长处,形成了包括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道德、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。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,总结历史经验教训,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。

可惜的是,吕不韦碰到了处于叛逆期的嬴政,被李斯鼓惑,再加上嫪毐集团叛乱牵连,罢相归国,全家流放蜀郡,途中饮鸩自尽,政治抱负被李斯的专制思想替代,害了秦始皇,也毁了秦国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1-01-15  所属分类:历史渊源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