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史话

数千年来,中国人以“顺天应时”为生活原则,依循自然节律来安排生产与生活。

清明属于古八风的巽风,方向在东南,时间在仲春。东南风起,天地明洁,万物皆显,谓之清明。

在中华文明早期的时光里,清明是纯粹的农事节气日。大地复苏、生机勃勃,人们开始应天时踏青寻春。而踏青,不仅意在山水之美,更在于心怀古老的信仰,以自然的生机激发人的生命活力。

清明史话

后来,随着节俗的丰富,节日本身的内涵也逐步拓展。季春时节,正是青黄不接、粮食匮乏之时。于是执政者推行善政,开仓济贫,并派遣使者带着财帛访慰问地方诸侯,礼聘名士贤人,网罗人才。

《礼记》曰,仲春之月,宜顺应养育新生之气,抚养少幼,体恤遗孤,天子选择吉日,令庶民举行社祭。再后来,由追忆忠烈之士发展至悼念先祖。

春天是草木复苏,百鸟繁殖的日子。不仅国家大政依循天时,日常饮食、婚丧嫁娶一样也遵循这个季节性。

古人对清明以后夏季炎热以及可能引发山火,试图采取禁火寒食的仪式,以预防与缓解可能到来的外在威胁。在寒食节里,人们禁止焚火,食用馓子、冷粥、青团等寒凉食物。

明代复兴宋朝文化,清明已经完全取代寒食。

明清时期,除了墓地祭扫外,为了适应宗族生活,民间还兴起了祠堂祭,继承了古代庙祭传统。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庙祭,明清普遍设立祠堂,清明节的祠堂祭成为宗族共同聚会的时机,有的地方称为“清明会”或“吃清明”。在祭祖仪式结束后,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,申诫族法家规,最后会聚饮食。墓祭、祠堂祭传统持续至今。

除了上述内涵外,我们在清明时节不仅要回归故里祭拜祖先,同时也祭扫人文始祖、国家忠臣、英雄烈士,以清明作为重温历史、感恩先贤的重要时间。

 

传说寒食禁火,还与哀悼春秋时期晋国忠义之士介子推有关,所谓“四海同寒食,千秋为一人”。

唐后期开始寒食清明并称,到宋代渐以清明代寒食,最终寒食名称从节日系统中消失,清明将寒食节俗全部纳入清明时日之中,清明也就兼节气节日于一身了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1-04-03  所属分类:历史渊源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