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院: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

说起书院,读书人的脑海里一定会涌现出这样的几个名字,应天书院、岳麓书院、嵩阳书院、白鹿洞书院等。不错,它们正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,分别位于我国的河南商丘、湖南长沙、河南郑州以及江西九江。

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集藏书与研究功能为一体的独特教育机构,它最初多由地方乡绅、士人等筹资自发兴办,其教学方式与内容灵活多样,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,导师辅导为辅。其最大特点在于其重视教育与学术研究,多数时候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特立独行。封建王朝时期,这样一个与科举教育分庭抗礼的民间学术研究与传播场所,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,对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书院最初萌芽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。当时社会战乱频繁,官学衰微,许多读书人无奈避居乡野山林。但读书人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,又让他们不甘于独善其身,于是便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,广收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辍学无书可读的孩子,它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。这时的书院为私学性质,部分书院开始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为目标。

到了宋代,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,在全国各地陆续地出现了众多书院,其中尤以应天书院、岳麓书院等四大书院最为著名,自由的学术思想一片繁荣。到了南宋孝宗、光宗时期,朱熹等当时的理学家们就是以书院为阵地,宣扬他们的理学思想,与朝廷正统教育抗衡的,这是当时书院最闪光的地方,它使学术首次不依附于政治与科举,而凭借自身魅力取得社会认可。

然而,这样自由的学术思想,毕竟不利于封建统治,于是到了南宋末年,书院便为官府所控制,逐渐衰落。之后的元朝继承了南宋后期的政策,进一步把书院列入全国官办学校系统,此时的书院教育已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。

明代,书院又一度活跃了起来,全国很快发展到1000多所,出现官私并存的局面。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,抨击时弊,成为思想舆论阵地和政治活动场所,使得书院一时又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。

当时最著名的要数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,由于其直陈时弊讽议朝政,主张锐意革新,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,曾多次遭到朝廷毁灭。然而严酷的政治压迫,并没有吓倒东林党人,书院师生奋力抗争宁死不屈,此事成为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对抗强权的标志性事件。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这副著名的对联便出自东林书院,曾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。

紧接着后来的清王朝时期,书院已完全为官府所控制。到了清末,书院更是全部被改为现代的大中小学。至此,传承千年的书院模式彻底结束。

总之,书院兴起于唐兴隆于宋,经过元、明至清,以千余岁高龄,寿终正寝。不过虽然书院的行制不存在了,但它针砭时弊学术自由的人文理念,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,还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至今依然闪烁着它理想主义的光芒。

曾经网上有个段子,说若人生能够穿越,你愿意回到历史上的那个朝代?不少人不约而同地回答都是宋朝。这有点让人意外,但细想一下也有一定道理。宋朝是一个特别的朝代,军事上积弱积贫,经济上却是空前繁荣,不杀文人的朝政,更是使得学术思想也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,从而产生大量流传后世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作品。

自由的学术氛围,是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肥田沃土,这从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就占了六家,便是对书院自由学术思想的最好诠释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0-11-14  所属分类:民间传说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