狮子明明是个外来户,为啥还成了中国瑞兽?

狮子,古称狻猊(suān ní),是世界上平均体重最大的猫科动物,广泛分布在非洲、西亚和南亚等地区。中国原本没有狮子,随着丝绸之路开通,这只大猫贴着“贡品”的标签来到中国,形成倍受推崇的狮文化。

狮子威风凛凛,自带王者气质。在自然界,狮子本身就是万兽之王,处于食物的顶端。进入中原后,狮子身为“贡品”,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了敬畏之情。西汉时,观赏狮子是皇室贵戚的专利。
狮子明明是个外来户,为啥还成了中国瑞兽?

早在战国时期,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知道有狮子这种猛兽了。

唐朝以前,狮子主要分布在陵墓建筑中,扮演着陵墓装饰、镇墓兽和神道守护神的角色。

唐朝时,狮子步入民间。江南地区将狮子和门神相结合,成了门狮的过渡形态。为此,寺庙、园林、官署、民居等建筑门口,人们纷纷摆放着走狮、蹲狮或立狮石雕。在西北地区,民间把食肉动物狮子视为牲畜的保护神,希冀威武有力的狮子能够驱邪避瘟。

不管是镇陵守墓,还是护民安宅,人们通过狮子寄托对和谐平安生活的向往,这也是崇狮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。唐宋时期,面目狰狞、性情凶恶的异域狮经过世俗化加工,烫了卷发,成了威而不怒、温文尔雅的中国狮。

后来人们建桥时,在桥栏杆上也雕刻上大小石狮。不善水的狮子,却变成镇水兽,足见人们对狮子的喜爱之情。

狮子明明是个外来户,为啥还成了中国瑞兽?
卢沟桥上的石狮子

除了陵墓和建筑外,历代对狮纹服饰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。武则天赐“文武三品以上,左右监门卫等饰以对狮子。”宋朝的朝服中“第六等、三梁冠,佩狮子锦绶。”明洪武年间,文武官员的朝服绣有飞禽走兽,其中二品以上武官绣狮子。清初的二品武官,朝服同样绣着狮子。

明初,官府规定民居装饰不得用狮子图案。清朝建立后,颁布了《工部工程做法则例》,规定:王公和一品官员府第的门狮头上可设13个螺髻。

狮子明明是个外来户,为啥还成了中国瑞兽?

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康熙皇帝为五台山殊像寺文殊菩萨坐骑像(狮子像)题写了“瑞相天然”的匾额。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,狮子足以跻身瑞兽行列。颇接地气的狮子,受到民间的欢迎,为狮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竭动力。

正因狮子的特殊地位,民间视其为权力的象征,无形中深化了人们对狮子的仰慕之情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1-03-23  所属分类:民间传说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