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旱之后必有大震

大旱之后必有大震

在今年长江流域遭遇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大面积持续干旱之时,民间就出现一种声音,猜测接下来会有一场大地震,理由是俗语称,“大旱之后必有大震”。

现在,“大震”果然来了。9月5日发生于四川泸定的地震,震级达到了里氏6.8级,震中附近烈度达到了9度,截至发稿时已经造成66人遇难。

大旱之后必有大震

按照学界惯常的称谓,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,7级以上的叫大地震,显然,6.8级已接近大地震的标准;而今年川渝两地因受高温干旱影响最大,也被大家视为这次规模空前的极端气象事件的中心。一切信息似乎都彰显出,泸定地震完美验证了“旱震理论”。

“大旱之后必有大震”,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?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。左丘明撰写的国别体著作《国语》中记载了周幽王的一件事。

周幽王上任的第二年,西周的三条有名的大河泾水、渭水、洛水水位大幅度下降,河川干枯。作为周宣王、周幽王时期的两代太史,伯阳父觉得此时并不寻常,认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,这是不祥之兆。

果不其然,幽王二年,发生了岐山大地震,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六级以上大地震。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很大,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说西州三条大江大河都发生了断流,岐山甚至发生了山体滑坡和塌方。

真正开始科学系统地研究大旱与地震之间的关系,要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,他在70年代根据我国1956-1970年发生过的大旱与地震,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。

他发现,但凡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,震中区往往在之前1年到3年间都遭遇过大旱。而且旱区越大,干旱时间越长,未来地震的震级就越高。为此,他提出了一套旱震理论,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预测。

根据这一规律,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,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。他还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《中国旱震关系》一书,引起业内关注。

旱震理论认为:造成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地壳内部能量的集中释放。

虽然这个释放过程很短,但是孕育能量的过程时间却很长。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热量、电、磁等各种物理化学的反应。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低空大气出现异常的变化。

由于这些变化,会形成低气压造成高温干旱,更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大气环流调节,从而引发大洪水,并最终导致地震。

而受到月亮潮汐作用的影响,地震很可能多发生在晚上。且多发于农历初一、初二、十五、十六前后。比如2015年,我国台湾省花莲外海发生了规模6.3级的强震,就是农历三月初二。而台湾著名的921大地震,也是发生在人们熟睡的深夜。

从公元前231年的秦朝,到耿庆国提出理论的1971年。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,华北及渤海地区一共发生了69次六级以上大地震,只有两次没有出现旱灾,看来这一理论还是有数据支撑的。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22-09-06  所属分类:民间传说
标签:大旱之后必有大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