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仙的修行历程(精灵的修行历程)

黄鼠狼,黄鼬的俗称,貂,鼬的一种,黄鼠狼的近亲。(貂儿一般指雪貂皮,但部分地区用黄鼠狼皮冒充雪貂皮)
一只正常的黄鼠狼,理论寿命是多少年呢?20年。大部分野外的黄鼠狼连20年都很难活到,5~12岁其实是许多黄鼠狼真实的寿命。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(不杀死取皮的话),黄鼠狼可以活到30多岁,但超过40岁的黄鼠狼几乎很难见到。
那么,换一个角度,一只有修为的黄鼠狼需要活多久呢?
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说法:千年黑,万年白。 这个说法认为,黄鼠狼活到100岁的时候,黄色的毛发会逐渐开始变成灰色,然后在之后900年间,灰色的毛发逐渐变为纯黑色。而当这只黄鼠狼活到1万年时,它的毛发会是纯白色,而万年黄仙已经是黄仙的巅峰。 对比一下其余动物修行所需的时间,我们可以发现黄仙的修行难度之大、耗时之长:狐仙,以100长出一条尾巴为标志,1000年达到功德圆满。
猫,以10年长出一条尾巴为标志,100年便可修得正果。

一般来说,动物修行大约有5个阶段

第一阶段:超过肉身限制,通灵智。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寿命超过了同类一般的寿命长度,且具有灵气。

第二阶段:修出完整三魂七魄,拥有完全灵智。在这个阶段,拥有这种修为的动物其实和人的区别已经不大了,能够思索深邃的问题,懂得世间的规律,有感情,甚至可以说人类语言(部分可以变人了)。

第三个阶段:度过天劫,超过世间法则,拥有幻化之妙(肯定能变人了)。就算有前两个阶段修为的动物,最终还是要经受天劫的,这一点蛇最为典型,蛇的天劫就是天雷,一般是三道,也有五道、七道的情况。三道天雷过后,依然存活,便是被天道默许超越了世间法则。

第四个阶段:封正,拥有仙格甚至神格。一些动物仙在这个阶段会得到人们的信仰,最好的情况便是拥有了自己的庙宇,甚至仙位、神号,但能够达到这个阶段的动物已经微乎其微。

第五个阶段:与天地同寿,达到大道。一般这个阶段的动物,基本上都是有真正的神阶,而且幻化无穷,已经很难再称之为动物了。

简单分享举一些比较直观的相似的例子:

第一个阶段一般是村里的老猫、家里养的老猫、老狗(活30多年那种),这一个阶段的动物其实并不难见到。马的话,超过40岁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个水平,老虎的界限则是30~35岁以上。

第二个阶段的动物,则是许多文学中描述的妖精。比如聊斋中许多妖精其实都是第二个阶段的存在。

第三个阶段《西游记》中从地府中把自己名字从生死薄上抹掉的孙悟空最为典型。

第四个阶段则是一些省级的狐仙庙、黄仙庙,或者一些影响力巨大的娘娘庙里面供奉的动物仙。(跟村子里村民自己修的黄仙庙、娘娘庙有本质不同)

第五个阶段,西天取经后的孙悟空最为典型,以及部分龙王也是这个水平。

上文说的万年黄仙是哪个水平呢?是第5个阶段,换言之,一只黄鼠狼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崽,最终成为与天地同寿获得大道的正神,需要一万年的时间。

一万年大约什么概念呢?至少人的100世。

一只黄鼠狼如何能够达到这1万年的修为

言归正传,我们来说说一只黄鼠狼如何能够达到这1万年的修为。

首先,它大概不能活在黄鼠狼养殖场。养殖场的黄鼠狼会在很年轻的岁月便被拿去剥皮。我们知道,羊被剪毛后依然可以存活,但剥皮后的黄鼠狼只有死路一条。以国内为例,目前国内超过70%的黄鼠狼都为人工饲养,野生黄鼠狼已经非常少了,如果想修行,那么这只黄鼠狼首先要幸运地成为那30%。

它最好活在污染较小的地方,以东北为例,许多野生黄鼠狼因为喝了工业污水而悲惨死亡,而生活在城市里的黄鼠狼据统计,平均寿命仅为3~6岁,因为它们很难捕捉到足够多的老鼠,不得不去垃圾中寻找食物,一些黄鼠狼很难分辨塑料或其它的化工制品,而这些东西一旦被食用,黄鼠狼的死亡率是100%。

而黄鼠狼的生物特性,导致它主要存活于纬度较低的北方,如此一来,比较适合的地方是东北的深山里,蒙古无人的草原区。

但这些地方又会有新的问题——黄鼠狼并非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,它们有太多的天敌,在野外状态下,黄鼠狼活到15岁以上的几率低于5%。

我们做一个不太科学地模糊地计算好了,如果一只黄鼠狼希望能够拥有修行的必要环境,它首先要成为每年出生的黄鼠狼中那幸运的1.5%。

所以从一开始,这就不是一个关于公平的故事,每一个最终获得正果的黄鼠狼背后都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标签:运气。

前几年在家的时候,天空还很晴朗,但不一会儿天空就响起雷声,不久就开始落雷了。其中有一个闪电就直接打在我们村修水塔的那个小山头上,而且打得太秒了,闪电就围着一块石头电了一圈,终点消失在一个小洞口。当时家里的老人就说可能有蛇被劈了。

黄鼠狼在修行过程中有一道关键测试———讨封

传说黄鼠狼在修行过程中有一道必须度过的关键测试——讨封。

关于讨封发说法其实非常多,其中一种比较有趣的是:黄鼠狼学会变为人形后,必须找到人类的小孩,问“你看我像人么?”

如果这个小孩说:像人。

那么这个黄鼠狼就成果完成了这个测试。如果这个小孩说不像,或者说了一些奇怪的话,传说这个黄鼠狼一生都不会再有获得正果的机会了。

我听到的一个版本是,正因为童言无忌,所以必须要让小孩子去回答这个问题。而确实有小孩子胡说八道影响了黄鼠狼修为的。传说有小孩说:“你像馒头”“你像窝瓜”之类的情况。但不能责怪这些小孩子,因为小孩子随机说出的话,其实正是这只黄鼠狼命的一部分。

不过,如果你是个年龄很小的读者,或者你家里有很小的孩子,如果有一天你遇到有“人”问你这个奇怪的问题:“你看我像人么?”请想起我曾讲过的这些故事,以悲悯和善心静静地说出一个字:像。

因为,它来找你问这个问题前,可能已经修炼了300~500年。如果想化为人形并获得正果,黄鼠狼是必须吃素的,而且必须多积功德,换言之能跑来问你这个问题的黄鼠狼,理论上其实帮助过无数次人类了。

能够帮助别人或别的存在时,我们还是多发慈悲,能帮就帮为好。

人生不易,黄鼠狼生更不易,何必为难人家?

最严酷的审判:天劫

如果完成了上述的测验,这只黄鼠狼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的状况。等待它的就是那个最为严酷的审判:天劫。

据说,黄鼠狼唯一可以做的事情,就是在天劫来临前做更多的善事积攒更多的功德。一些黄鼠狼会在这个阶段“疯狂”地帮助人类或者别的动物,而其中会有一部分黄鼠狼寻找到有修为的人类,并成为这些修者的助力——参与剿灭一些对人不利的动物或者妖怪的战斗。

人类几乎从未有文字详细记录过几千年来为人类战斗而死的动物仙(或者用妖这个字更准确)但事实上,如果我们找到这些妖的名字,并记录下来,可能可以编纂一本词典。

这有点类似“水浒”的故事,这些黄仙(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称之为黄仙了)帮助人类去与别的妖物战斗,并且面临着死亡的风险,其实它们很可能与之进行生死搏斗的是同族。

这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了,但世间的一些法则确实不是乌托邦那样美好的事情,严酷反而更像是世间法则的基本形容词。

有一些死去的妖,获得了人们的感谢,人们给它留下了牌位并配套了香火和祭祀。我们在许多道门中,都能看到供奉的某些动物仙,其中部分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。

当功德积攒的差不多时,天劫也到了。会有天雷落下,也有说法认为黄鼠狼的天劫是天火。99%的几率其实黄仙会被天劫击碎,哪怕之前有很大的功德,幸运的1%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
黄仙:最终的幸运儿

达到这种状态的黄仙,已经是黄鼠狼中的翘楚了,或者说大部分有着修行志向的黄鼠狼真正的追求也就是这个阶段了,再往上的修为可行性近乎为零。

一般能够达到第四阶段的,都是有一些大机缘。比如协助天师完成很大的业绩,比如保护了一方百姓,比如为朝廷贡献了特殊的力量。

还有一种特殊情况,就是一些黄仙在这个时候偶然认识一些非常年轻的修者,并帮助这些修者修行(传授了一些东西)而这些修者日后成为大能,又反过来帮助黄仙完成封正。但这种机缘出现的概率太低了。

有一些黄仙会选择在这个阶段(第三阶段)终止修为,而是隐居深山中享受漫长的寿命,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还有部分黄仙会选择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,帮助别的黄鼠狼走上修行的道路。

无论人类如何看待黄鼠狼这种动物(普遍评价其实比较负面)黄鼠狼是为数不多的动物里面有强大家庭观念和同族感情的生物。比如你一般见到黄鼠狼都会发现是一窝,黄鼠狼得到食物一定不是自己先吃,而是会那会家里分给同窝的黄鼠狼。在修行时,往往同胞黄鼠狼一同修行的情况也很多,相比之下狐仙就孤傲一些,猫更是独来独往。

在过去的岁月里,最终达到第五阶段的黄鼠狼可能屈指可数。在这个阶段,狐仙的数量其实多于黄仙,中国达到第5阶段的狐仙其实数量是很多的,在很多正统道门,都为这些狐仙奉上了真正的神阶(抬神)。但是黄仙在历史上被抬神的记录几乎查阅不到。

曾有人说过,人类是不懂得珍惜的动物,人类拥有着最好的修行天资,却醉心于各种欲望。对于动物而言,在灵智未开时,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想法,而一旦拥有了灵智,其实动物往往是很痛苦的——它有着人类相同的感受,却面临更为艰难的道路。

黄仙的道路,其实连独木桥都算不上。如果它不去修行,它会在混混沌沌的状态死去,而如果它开始修行它可能会死的很惨、很痛苦——但历史上,数以千计、万计的黄仙都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修行的道路。

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,人类一直不明白动物为何会对修行如此坚持。

有人认为,这是深藏于动物脑海深处的本能。

有人认为,这是一种看到人的生活后的不甘心。

有人认为,这是天地命运的安排。

其实,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。正如每个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,每一个黄仙或许都有不同的修行的原因。

不过,如果可以的话,请不要再购买黄鼠狼皮制作的服饰了,没有什么东西生来就应该被吃,也没有什么东西生来就应该被做皮。

我们只需要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是黄鼠狼,请问你眼中,人类是怎样的存在呢?

微信打赏

    A+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匿名发表

验证码:
发布日期:2018-05-15  所属分类:民间传说
标签: